中国科学院9日召开新闻发布会,集中发布了嫦娥六号月球样品研究的最新进展,并系统梳理了自接收嫦娥六号月球样品一年来取得的系列成果,首次揭开了月球背面的演化历史。四项研究成果当天晚上以封面文章形式在国际学术期刊《自然》发表。
首次揭开月球背面的演化历史
嫦娥六号样品采集于月球上最大、最深且最古老的撞击坑——南极-艾特肯盆地,为厘清月球正面和背面物质组成的差异、破解月球二分性之谜提供了珍贵的材料。
经过研究攻关,科学家们通过嫦娥六号样品取得了多个首创性的关键进展:
- 首次揭示月背约42亿年前和28亿年前存在火山活动,此类活动至少持续了14亿年;
- 首次获得月背古磁场信息,发现月球磁场强度可能在28亿年前发生过反弹;
- 首次获得月球背面月幔的水含量,指示月球内部水分布也存在二分性;
- 首次发现月球背面玄武岩来自极其亏损的源区,揭示大型撞击事件可能对月球深部圈层演化产生巨大影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