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环球时报
【环球时报赴西藏特派记者 李迅典 宋飞 孟祥夫】《环球时报》记者日前来到西藏山南地区,这里平均海拔超过3600米,稀薄的空气让每一次呼吸都变得刻意而深沉,强烈的阳光更刺得人睁不开眼。然而,就在山南市乃东区产城一体示范园区的西藏创博通航无人机试飞场上,多架无人机发出震耳的轰鸣声,稳稳地冲向湛蓝的天幕。为何要在被称为“飞行禁区”的高原地区建设无人机试飞场?无人机在高原试飞场要闯过哪些难关?《环球时报》记者努力在采访一线寻找答案。
为何要在高原建无人机试飞场
《环球时报》记者来到这个高原无人机试飞场时看到,5架“苍鹰-39”高原特化型无人机列阵待命,白色的机身在炽烈日照下反射出耀眼的光泽,几名技术人员手持检测仪正在对无人机进行试飞前的检测。在工作人员的带领下,记者走进无人机测试组装实验室,只见不同型号待组装的无人机机身、骨架整齐排列着。据工作人员介绍,每一款无人机在正式投入使用前都要进行不同程度的测试以确保其性能最优化,从电机散热片厚度到飞控算法参数,每个零部件都要精心设计、测试。
正在试飞的“苍鹰-39”无人机 李迅典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