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人工智能迅速跨越大模型与智能体阶段的浪潮中,科学研究正面临一次或许足以载入史册的范式转折。
菲尔兹奖得主陶哲轩曾在谈及AI与数学的关系时说:“AI和菲尔兹奖的距离,只差一个研究生了。”这既像是一句轻巧的预言,也映照出科学家们内心深处的复杂情绪——他们满怀期待地看待AI可能成为破解自然奥秘的重要伙伴,同时也清醒地意识到,真正的洞察与创造仍有赖于人类的直觉与独立思维。
在同样极富挑战的数学高塔上,90后中国学者王虹和合作者凭借对三维挂谷猜想的突破性证明赢得全球瞩目。这项成果不仅让陶哲轩第一时间转发并盛赞,更为调和分析领域长期未解的三大猜想开辟了新的思路。王虹的成功提醒人们:在人类最抽象、最微妙的科学世界里,灵感依然不可替代,但AI正在逐步成为这些多维推演中的潜在助手和模式洞察者。
这种既兴奋又克制的态度,恰恰折射出科研界对“AI for Science”热潮的真实情绪。确实,在基因组、癌症预警、药物开发、气象与灾害预报等数据密度极高的前沿领域,AI正以前所未有的速度捕捉模式、验证假说,并生成全新解题线索。然而,当话题转向Navier-Stokes方程、黎曼假设或更一般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