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T之家 7 月 17 日消息,在寻找外星生命的过程中,科学家们一直将“宜居带(即温度适宜液态水存在的区域)”作为关键指标,认为只要行星位于恒星周围适宜液态水存在的区域,就有可能孕育生命。然而最新研究显示,仅仅处于宜居带可能并不足以使行星具备宜居性,其表面水含量才是决定性因素。
据IT之家了解,美国华盛顿大学的哈斯凯尔・怀特 - 吉安内拉(Haskelle White-Gianella)及其团队通过约 1 万次模拟实验发现,行星地表水含量至少要达到地球的 20%,才有可能维持稳定的气候,从而具备潜在的宜居性。这是因为降水在岩石中引发化学反应,将二氧化碳储存于地下。如果降水不足,大气中的二氧化碳就会不断积累,导致行星温度急剧上升,超过 126℃,远超已知生命形式的耐受极限。
怀特 - 吉安内拉在 7 月 10 日于捷克布拉格举行的戈德施密特地球化学会议上表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