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 | 创投观察
2025年是核聚变商业化进程中的关键一年,BEST项目招标密集展开,全球核聚变从“科学验证”迈向“工程示范”。中国聚变能源获巨头注资、复鑫力等企业完成大额融资,这些资本动态都在表明,核聚变商业化的窗口期已从遥远的远景变为可触及的现实。
随着我国可控核聚变商业化进程的加快,发出“第一度电”的时间表有望提前。这一进程的意义已远超能源领域本身,将重新塑造国家竞争力的核心构成以及全球产业链的价值分配模式。
从实验室到电网:核聚变商业化的“临界点”已至?
可控核聚变技术被视作人类破解能源困局的终极答案,它不但是撬动全球能源革新、助力碳中和目标实现的核心引擎,更是各国在科技领域展开角逐的战略高地。
这种模拟太阳发光发热原理的能源形式,其清洁性(产物为氦)、安全性(无链式反应风险)与燃料丰度(海水中氘储量够人类用百万年),构成了对传统能源体系的降维打击潜力。但多年来,它始终困在“永远的50年”预言中,直到近年才显露出破局的锋芒。
FIA报告中26家企业剑指2035年并网供电的预测,绝非资本催生下的盲目乐观。当一项技术从实验室走向产业界,企业的集体时间预判往往比学术论文更具指标意义——这背后是研发投入强度、工程化难度与市场需求的综合测算。37家样本企业中近七成给出明确时间节点,意味着产业界已形成基本共识:技术迷雾正在散去。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