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没有那么便宜了。”刚刚过去的周末,许多消费者发现了外卖平台补贴力度的集体下降。7月18日,市场监管总局约谈饿了么、美团、京东三家平台企业,要求各平台进一步规范促销行为,理性参与竞争。随着监管出手规范,过去几个月轰轰烈烈的“外卖大战”有了降温趋势。
回顾这场外卖大战,消费者享受到了外卖“薅羊毛”的快乐,外卖平台收获了订单量创新高的红火战报,不少商家订单疯涨、骑手收入翻倍,也有部分外卖商家利润下降,“0元购”奶茶无人取,消费者遭遇商家“卡单”、出餐慢,增长的热闹与过度的消耗同时存在。
这不会是即时零售市场的最后一战。只要大公司们对即时零售和传统电商终将进入同一片战场的战略判断不变,京东、美团、阿里的流量“入口”之争就不会轻易结束,甚至还可能迎来新玩家的不断入场。一些问题因此变得重要——这场热战留下了什么?市场需要有哪些冷思考?
“定价权要还给商家”
值得外卖平台警惕的是,在这场外卖大战中喊停的,除了监管,还有许多餐饮品牌创始人、餐饮协会的声音。
部分平台补贴需要商家部分出资是争议的一面,嘉和一品创始人刘京京呼吁,平台不应裹挟商家参与巨额补贴,双重承担配送费,应让消费者理性选择吃堂食还是吃外卖。在众多餐饮协会的发声中,餐饮商家因强制摊派补贴而利润空间被挤压、部分餐品出现负利润的情况被强调,平台争夺市场份额的成本是否被隐形转嫁给商家受到关注。
另一方面,外卖平台大力补贴、真金白银为店铺赚吆喝的动作也没能完全讨到好。西贝餐饮集团创始人贾国龙在接受媒体采访时提到,由于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