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月29日消息,《麻省理工科技评论》近日撰文,对比了中美两国对学生使用AI的态度。文章称,与西方仍在纠结学生应如何使用AI不同,中国的顶尖大学正全面推进这项技术在实践中的应用。通过政策支持、本土技术落地和课程改革,中国正将AI深度整合进高等教育体系,其目标不仅是应对技术变革,更是塑造未来劳动力的核心竞争力。
以下为文章翻译:
仅仅两年前,现年24岁的法学学生洛琳·贺(Lorraine He)还被老师要求在作业中避免使用AI。如今,她的教授们不再警告学生,反而鼓励他们使用,前提是遵循最佳实践。
洛琳·贺的经历并非个例。与西方学府一样,中国的大学也正在经历一场悄然的变革。根据中国高等教育研究机构麦可思研究院(Mycos Institute)的最新调查,生成式AI在校园的普及率已近乎饱和。调查显示,只有1%的中国大学师生表示,他们在学习或工作中从未使用过AI工具,而近60%的受访者表示他们使用AI的频率相当高——不是每天多次就是每周数次。
然而,一个关键的差异在于:在西方,许多教育者将AI视为一个亟待管控的威胁,而中国越来越多的课堂则将AI视为一种学生必须掌握的技能。事实上,随着中国自研AI模型DeepSeek在全球范围内逐渐获得认可,许多人开始将其视为民族自豪感的象征。中国大学内部的讨论,也已逐步从对学术诚信的担忧,转向了如何鼓励提升AI素养、生产力,并借此保持全球领先地位。
这种文化差异在公众情绪中也得到了体现。斯坦福大学以人类为中心人工智能研究院(HAI)发布的全球AI态度报告显示,中国民众对AI的热情度遥遥领先。约80%的中国受访者表示,他们对新的AI服务“感到兴奋”,而美国仅为3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