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轮银行股股价普涨的幅度明显超过了业绩增幅,即股价上涨的主要原因是估值水平的持续提升,是配置资金大规模涌入的结果。接下来,要根据机构的银行股持仓占比和主要银行股的股息收益率等来判断银行股的投资机会。
本刊特约 成一虫/文
从2024年初以来,国内银行股的股价普遍大涨,几只银行ETF指数基金的累计涨幅已达70%左右。最近不少投资人在问,银行股为什么持续大涨?目前的情形下,还能不能上车?
事实上,近两年来国内银行业的基本面并没有特别明显的边际向好的变化,业绩压力普遍比较大,息差大幅缩小,个贷与地产开发贷的风险不断暴露,多数银行年度利润同比增幅下滑,甚至有些银行出现了负增长。不过,主要业绩亮点在于:一是债券利率大幅走低,银行的债券投资很赚钱;二是国内企业贷款增长快,信贷政策较为宽松,利率下行明显,导致非地产类的企业不良贷款率减少,大多数银行的信用成本降低了。
总体来说,银行股股价普涨的幅度明显超过了业绩增幅,即股价上涨的主要原因是估值水平的持续提升。这种估值水平的提升,其实是配置资金大规模涌入的结果。
以银行ETF(169887)为例,2025年4月7日它的最低点是1.161元, 6月26日收盘是1.435元,两个月多累计涨幅23.6%。而从2025年初到6月26日收盘,涨幅也有18.79%。
至于上市银行2025年上半年的净利润同比涨幅,估计大型银行约为0-5%左右,多数中小型银行约为5%-10%区间。近两年来内地银行股的利润涨幅主要区间大约在5%-20%左右,但股价涨幅普遍超过50%-1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