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邢婷婷
(识局微信公共账号zhijuzk)
“上岸”这个词在青年人群体中,经历了一个意义变化的过程。最初,这个词使用的范围是比较宽泛的,泛指在某件事情上经历过一段时间的努力后,最终获得了成功。
近来,“上岸”的含义越来越聚焦,其内涵是通过努力获取进入体制内工作的机会,外延则包括获取各种带有编制的工作——考公、考编、考教师资格证,进机关、进国企、进事业单位。也就是说,它的含义越来越靠近“铁饭碗”。最近,并不拥有正式编制,但由公共财政支出聘用的岗位也被纳入“上岸”的选项中,人们把这种类编制的工作称作“编制平替”“瓷饭碗”,例如社区工作者。这意味着,在人们的认识里,只要是公共财政支出负责,哪怕没有被纳入行政或事业编制序列,也至少是在“岸”上有了立足之地。
“上岸”不易
在讨论“上岸”在当代青年奋斗观中的价值和地位之前,先来看一组近几年的就业数据,了解近几年青年择业的宏观背景和现实压力。
首先,求职人口总体数量增加,而招聘岗位数量一直呈现减少趋势。一方面,求职人数总量增加,伴随着不同类型的求职者形成叠加压力的趋势。据教育部统计,2023届全国普通高校毕业生规模达到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