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人为了喝一杯新鲜牛奶,要付出多大的努力?
60年代,住在内蒙古草原黄金奶源带附近的人,天天把牛奶当水喝。
没有奶源的上海,为了喝上一杯奶,还得让保育院里的三千名婴儿坐上三天三夜的车,横跨大半个中国送去内蒙。
90年代,牛奶无菌包装还未普及时,中国人要喝上新鲜的牛奶,要么去挑着奶桶走街串巷的奶农那里“打奶”,要么买玻璃罐装的牛奶。这两种牛奶,又贵、保质期又短。
今天的00后消费者面对商超冷柜里琳琅满目的牛奶,大概想象不到,二十年前,牛奶在老百姓心中的印象,还是高级奢侈品、补品。
但二十年后,中国有能力生产出世界上四分之一的牛奶,让“奢侈品”也能“飞入寻常百姓家”。
而且,今天的国产牛奶,攻克了“北奶南运”、冷链运输储存等基本问题后,在生产能力和产品质量上,已经跨越了和奶业发达国家之间的代际差距。
7月13日,第十六届中国奶业大会在厦门举行。
大会发布的《世界奶业中国方案:高质量引领的奶业现代化答卷》(下称《报告》)显示,中国奶业用二十年左右的时间,跨越了和奶业发达国家之间上百年的差距。
国产原奶中的蛋白质、脂肪、体细胞、菌落总数等核心指标的总体水平优于欧盟标准,中国牛奶已经是世界级的品质。
伊利原奶的菌落总数更是远优于欧盟标准,实现了划时代的进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