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碗热气腾腾的粉,早已成为中国当代饮食图景中不可或缺的日常。从清晨巷弄的烟火气到深夜食堂的灯火通明,“嗦粉”已然跨越地域界限,融入亿万人的生活节奏。
社交媒体的热度印证了米粉的国民地位:今年上半年,社媒平台上的相关讨论量同比增长超30%,全网声量超十亿级。2020年引爆的螺蛳粉,到2022年风靡的肥汁米线,再到今年的生烫米线……即便吃粉已成常态,新锐品类仍不断涌现,试图征服国人日益挑剔的味蕾。
由一根米粉牵引,一个产业规模已达3000亿元的庞大赛道正蓬勃兴起[1],米粉产业已发展出完整涵盖种植、生产、加工、分销、销售等环节的全产业链。市场快速扩容,玩家蜂拥入局,品类加速裂变,行业格局已呈“群雄逐鹿”之势。从品类拓展到创新内卷,竞争日趋白热化。
这碗寻常粉面,如何串起舌尖乡愁与时代经济的脉搏?第一财经商业数据中心(CBNData)将透过数据视角的层层拆解,溯源米粉发展脉络,剖析行业现状,并解码龙头玩家的制胜策略。
中国人有多少种粉可以嗦?
中国米粉的发展是一部充满智慧的地方饮食史。
西周时期,人们将稻米蒸熟捣成“糗”状,作为长途迁徙与远行的充饥干粮,也奠定了米粉的雏形。南北朝时期,江南先民改良西北地区用小米制作条状食物的技术,以当地大米为原料制作出线条状米粉“粲”。元代发展出了以“河漏床”压制米粉的方法,使得米粉产量提高,开始走进寻常百姓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