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来源:时代周报 作者:阿力米热
夜里十一点,夜市里热气蒸腾,空气都带着焦香。
香气从街边的烧烤摊而来。铁网被烤得通红,师傅左手翻着牛油,右手撒把现磨的辣椒面,火星子“噼啪”溅在围裙上。
每一个操作步骤,都有师傅自己的想法。但是,这即将被岳阳烤成了一门专业。
据岳阳发布消息,岳阳开放大学与岳阳市烧烤协会联合成立“岳阳烧烤研究院”,开展相关专业的人才培养。
按照人力资源和和社会保障部消息,“烧烤料理师”已被明确纳入“中式烹调师”职业之内的新工种。换言之,这是一份基于现实需求、具备成长空间的职业,拓宽的不仅是个体职业发展路径,也在整体上拓展就业容量。
实际上,岳阳想要的可能不止如此。
近段时间,岳阳发布了提振消费的若干措施,当中提到要培育“岳阳烧烤”地理标志产品,支持、指导申请和注册“岳阳烧烤”国家地理标志商标。
按理来说,岳阳不缺标签:坐拥岳阳楼、洞庭湖这样的顶级IP,此举为何需要想打“烧烤牌”?除了扩大就业面、扩容消费,岳阳还想要什么?
为什么是烧烤?
岳阳烧烤,起源于20世纪80年代的庙前街区。当时,几盏炭炉、几把孜然,就能让这条老巷夜夜飘香。
岳阳市烧烤行业协会会长孟引帅告诉时代周报记者,这里最早的烧烤摊是新疆老板开的,后经湘菜风味的融合与改良,形成了独有岳阳味道的烧烤。此后,小摊